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:正常走路或者上下楼梯时,突然一条腿发软,膝关节使不上力,有种要跪下的感觉;甚至,有些人同时还会并发剧烈的疼痛,真的摔倒!
这就是所谓的“打软腿”,是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受到疼痛刺激时,突然发生痉挛所致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:
1、运动过度、休息不足或损伤:剧烈运动之后,体液丢失过多,若未及时补充养分并休息充分,会导致电解质紊乱,可能引起打软腿的现象。但一般只要保证睡眠、营养饮食、避免劳累,症状就能有所缓解。
另外,运动过度也可能会出现关节损伤,如半月板损伤、韧带损伤等。
①半月板损伤。半月板是膝关节的“软骨垫”,能减少软骨之间的摩擦,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匹配性。
而运动过度、经常提重物、上下楼梯等行为都容易使膝盖超负荷,导致软骨的损伤,出现走路打软、弹响、疼痛现象。
②韧带损伤。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运动创伤之一,碰撞、急落地、急停、暴力扭转等动作都是危险因素。除了打软腿,还可能会出现关节肿胀、疼痛、积液、弹响等,受伤时,不仅无法完成正在进行的动作,还可能听到关节撕裂的声音。
2、关节退行性变化
随着年龄的增大,内分泌系统等功能减弱,关节滑液的分泌也会减少;再加上膝关节长时间负重,关节内软骨组织反复磨损,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、衰退现象,严重时还可能成为病变。
(1)、骨质增生(骨刺)
骨刺的形成是膝关节衰老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,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。
增生的原因
①一方面,随着年龄的增加,关节表面的软骨渐渐承受不住体重带来的压力,机体就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法来加大关节的接触面积,分散压力;
②另外,长期关节韧带的劳损和松弛会造成关节活动时不稳定,而骨质增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作用。
骨刺的产生是关节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在没有症状时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,但若出现轻微的疼痛,可以通过适度的按摩、运动、热敷、服用镇痛药等方法来缓解;若情况严重,则需要通过手术切除,但复发率较高。
(2)、髌骨软化
所谓的髌骨软化,并不是骨头变软,其实是髌骨软骨长期过度磨损引起退化。
软化原因
除了年龄因素、活动过度两种原因外,造成髌骨软化的还可能有:
①先天性因素,如髌骨发育障碍、位置异常,股骨髁大小异常、胫骨外旋畸形等;
②体态问题,如足外翻、足内翻、O型腿、X型腿等,这些人群的关节都已经发生了变形失衡,即使不做剧烈运动,平常的走路、站立也可能增大关节的压迫,增加髌骨磨损。
③肌肉功能缺乏。缺乏运动、久坐等,会造成肌肉的力量、柔韧性、协调性、平衡性等变弱,肌肉萎缩,关节也就失去了保护,再加上关节稳定性变差,髌骨必然磨损。
④髌骨软骨营养障碍:软骨没有血管、神经、淋巴管,主要的营养来自于关节滑液,而当关节滑液的营养成分改变时,髌骨软骨自然也会营养不良。
(3)、滑膜炎
关节滑膜每天不停地产生滑液,在关节活动中起润滑作用。
除了老化、急性创伤和慢性的损伤外,滑膜炎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诱因——感染!
一般来讲,滑膜内血管丰富,血液循环良好,对细菌抵抗力较强,但却对结核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抵抗力很弱,容易导致感染发炎,引起滑膜组织充血、水肿、膝关节积液。
六招延长膝关节的使用寿命
由于膝关节会磨损,大家最好省着用,保护好它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。
1、控制体重。因超重导致膝关节炎的患者,在患病人群中占据了很大比例。现代人食物摄取总量失去控制,再加上运动量不够,导致关节的压力过大、负荷过重。所以,减轻体重,就能极大减少对负重关节的负担,降低磨损。
2、注意关节保暖。膝关节受凉时,血管收缩,血液循环变差,会加重疼痛。天气转冷时,要注意关节保暖,夏天不要让空调或风扇直吹关节。
3、补钙。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要适当补钙。当骨质疏松时,关节容易患病,这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不牢,墙就容易倒。
4、买双好鞋。不管是走路还是其他运动,都要选一双合适的鞋子。有弹性、鞋底儿稍厚,后跟宽大略厚的运动鞋对关节最好。
5、别蹲太久。平时生活中,避免负重太多,腿部肌力不够强的人要少爬山。
下蹲时,膝关节的负重是自身体重的3~6倍,因此应尽量减少下蹲。如果工作需要必须经常下蹲,最好改为低坐位,例如坐个小板凳。
长时间坐着和站着,也要经常变换姿势,防止膝关节固定在一种姿势而劳损。
6、佩戴护膝。佩戴护膝相当于加强周围肌肉、韧带的力量,对关节有保护、强化作用,也能提高关节整体稳定性,运动时佩戴护膝有利于保护软骨。
但是,日常生活中不建议长期佩戴护膝,以免让护膝取代肌肉、韧带的作用,导致其逐渐退化。
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的关节之一,由股骨下段、胫骨上段、髌骨和保障关节稳定的韧带、肌腱以及关节囊等结构组成。它上连股骨,下连胫、腓两骨,是人体下肢中部的运动枢纽,担负着双腿伸直弯曲的功能,使我们行走跑跳,运动自如。因此,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引起重视。